近期,随着国际黑客组织的威胁以及国内知名互联网的安全事故此起彼伏,安全运维成为大家的关注热点。
高校IT运维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近五年也被各大高校所重视,然而目前国内高校IT运维发展并不均衡,国家也缺少相应指导性文件,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在运维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运维井然有条;也有一些小规模学校只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按照短时需求进行IT运维建设,哪个需求迫切就先采用哪个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来满足临时性需求。
本文结合国内部分高校的运维情况进行概述,同时与国外一些高校的运维现状和未来趋势作一对比。
IT运维的基本概念
所谓IT运维管理,是指单位IT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IT如硬运行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IT业务系统和IT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
IT运维管理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管理内容:
1.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
2.应用服务:对各种应用支持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的监控管理,如邮件系统、DNS、Web等的监控与管理;
3.数据存储: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
4.业务: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对于业务的管理,主要关注该业务系统的CSF(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和KPI(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5.目录内容:该部分主要对于企业需要统一发布或因人定制的内容管理和对公共信息的管理;
6.资源资产:管理企业中各IT系统的资源资产情况,这些资源资产可以是物理存在的,也可以是逻辑存在的,并能够与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数据交互;
7.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ISO17799,该标准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十大控制方面,36个控制目标和127种控制方式,如企业安全组织方式、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营安全、访问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8.日常工作:该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提供绩效考核量化依据、提供解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手段。
在IT运维管理中,ITIL已经成为政府、企业以及厂商的最佳实践指南。ITIL作为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国内外IT相关行业广泛认可,ITIL管理理念对高校的信息化服务管理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IT运维服务具体模式包括自运维模式和完全运维外包模式。目前国内高校两种模式都有案例。
中外高校IT运维现状对比
国内高校IT运维现状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及港台高校,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技术队伍规模普遍较小。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化,高校扩大信息化技术队伍的可能性受到极大限制。因此,高校信息化部门面临着IT运维服务继续扩大和IT人员编制日益紧张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国内高校一直在探索适合的IT运维管理之路。
从2007年到2014年,国内对高校IT运维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论文成果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涉及158所高校。
早在2007年,中山大学在“数字校园亟需建立IT运维管理体系”一文中提出该校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借鉴ITIL最佳实践的方法、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给予剪裁、补充,决不盲目照搬,紧密融合组织、制度、流程、预案及演练,走一条有中山大学特色的具体运维实践之路。
2008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高校信息化运维体系的理论进行专题探讨,涵盖其定位、目标、任务和结构;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研究,涉及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规划、设计、优化和服务等内容,发表了8篇论文,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8年,清华大学提出: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清华计算中心工作重点是开发应用系统,运维服务采用谁开发谁运行的模式;从1998年开始,计算中心为有效地解决系统管理问题,专门成立了服务器小组,将计算中心的服务器集中管理,减轻开发人员在系统管理的压力,使开发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应用系统的问题。服务器小组的成立,将系统管理工作从研发人员工作中进行了剥离,提高了对系统的管理水平。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通过ITSM体系ISO20000国际认证且合规落地实施的高校。
2012年,上海海事大学在“基于ITIL的数字校园运维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建立横向信息化梯队与多元化的技术与服务梯队,并借助专业的运维服务平台--“摩卡IT运维管理平台”来实施。
2013年,上海财经大学提出自动化配置技术在高校IT运维中的应用,结合财大应用开源Puppet的实践,已经开发和使用了Puppet中系统基础服务、运维工具、WEB服务器、JAVA环境等模块。这些模块基本上覆盖了学校服务器环境所使用的软件,可以自动完成绝大部分的日常配置工作;通过搭建集中配置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学校IT基础设施中近200台服务器(包括Linux、HP-UX、solaris、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的自动化配置管理。并指出,在将来,这些模块还会不断更新、完善和增加,以实现更加稳定、可靠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配置管理。
2015年,浙江大学在“以标准化体系实践IT运维服务”一文中指出:运维模式确立运维核心业务、关键任务仍然由学校自主掌握,对服务台、接入层有线网络、POE以下WIFI无线网络、流程化的信息系统维护等交由社会化公司服务。自主型社会化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
同时浙江大学通过自主研发运维管理系统,自主研发或采用开源的IT监控系统,自主构建具备呼叫中心功能的服务台,并通过与社会化公司双边协商,设置灵活细致的运维服务考核办法,可最大限度保障员工积极性、能动性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有效较低公司管理成本,最终使用户满意度长期处于高位。经过多年实践,浙江大学已探索出自主型社会化的网络信息化运维服务模型。
近几年,针对基于ITIL模式的运维体系,以及运维外包、运维平台的探索实践一直热度较高,根据各类研究报告以及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本文认为目前
高校IT运维主要问题如下:
1. 高校IT运维发展并不均衡;
2. 高校对ITIL认知度很高,但在大学信息化工作中,虽然根据ITIL框架建立起了相应的流程,但其经常不能发挥作用,并且会出现业务复杂化的情况,降低了IT运维工作效率。分析其原因,IT部门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不匹配,是一个重要因素。
3. 高校IT运维外包的认同度也很高,但在外包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统一运维仍是需要探索的实践。
国外高校IT运维
2015年5月,上海高校信息化部门考察团走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哈佛大学、MIT和EMC全球总部。纽约大学的信息部门支撑了纽约大学的全球数十万异地教育和远程教育用户,其巨大的机房多数也采用外包方式,整个信息部门拥有数百人。在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以及其他私立大学,其近10年来逐渐由技术人员担任转为由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人员担任,在学校基本看不见多少机房和服务器。这几年大数据盛行,很多大学的重点早已从硬件、软件转向了数据,CIO变成了CDO(首席数据官)。譬如加州州立大学近年得益于云技术的发展,其硬件、软件和运维服务的投资比例已经变成1:20:200。在本校区,已经没有核心的机房了,几乎全部应用都在几千公里之外的盐湖城;再如30多所分校共用一套学校门户信息系统http://www.csudh.edu/(核心系统是PEOPLESOFT进行内部协作管理,内部集成BLACKBOARD进行教学管理),核心服务器放在盐湖城的中心机房,各分校独立控制与管理自己数据管理、用户界面并自定义部分功能。整个加州州立大学建立该系统花费3.65亿美金,他们分校在数据转换到该系统上花费2000万美金。还有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各个大学的学生系统、卡系统、教务系统、资产系统、研究生系统、在线课程系统等教学管理和教学教务的应用,在美国各个大学已经非常少像中国这样的独自采购的现象了。结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美国高校在基础架构方面更多借助企业的服务;高端应用(数据分析、业务流程改造)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人员的实力。跨校资源共享、开源软件、云平台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2.美国高校IT在整体的IT战略规划上就做得比较全面,与国内高校IT规划往往只论及由学校信息化部门业务范围内的基础建设和服务不同,国外高校的IT战略规划真正地从全校一盘棋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因此会讨论哪些服务应该归属信息化核心部门,哪些业务可以分散到院系,经费从哪里出,人员如何管理,怎样做到信息化经费有效利用,不重复投入。这种良好的战略规划也会在相应的IT运维过程中体现其优势。
高校IT运维的未来
1.在高校人员不足的现实条件下,笔者认为,IT外包是必然的趋势,但外包之后的统一运维管理是一个瓶颈。笔者建议对浙江大学“自主型社会化的网络信息化运维服务模型”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推广。
2.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日渐成熟及其应用广泛,相应运维重点应从硬件、软件转向数据,CIO变成CDO,重视数据服务。
3.可视化运维交付及用数据进行可视化服务度量。运维的自动化最终要实现可视化,复杂的运维工作流必须通过可视化来表达,可视化后的自动化才能让所有人理解一致、执行一致、结果一致。同理,通过数据进行可视化服务度量对运维团队会有更好的审计与质量监控。
未来,运维是一个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是不可避免的,相信每个高校会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实践,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运维模式。
(作者单位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办)